廣文大學被稱中國哈佛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1-03-01 11:08:14
狄考文(右四)和學校教科書委員會委員合影。
在我國高等教育史上,人們往往遺忘了在濰坊曾經有一所被美國人稱作“中國哈佛”的教會大學,它就是廣文大學,現在濰坊市的廣文街、廣文中學也因之而得名。廣文大學其實是山東基督教新教大學下設的一個文理學院,因文理學院是整個大學的主體,也是大學總部所在地,因此,人們習慣上稱之廣文學堂或廣文大學。
文會館引進西方教學模式是中國第一所基督教大學
登州文會館的前身即狄考文夫婦創(chuàng)辦的蒙養(yǎng)學堂,1873年初(農歷為1872年),更名為登州男子高等學堂,增設了中學課程,并開設了部分大學課程。1877年1月(農歷為1876年),學校首屆學生畢業(yè),狄考文宣布這是這座“大學”的首屆畢業(yè)生。然而,該“大學”并未得到長老會山東差會特別是美國差會本部的認可,同時,學校決定更名為登州文會館。
1879年之后,狄考文按照西方大學模式對文會館改革和完善。他首先引進西方教學組織形式——班級授課制,并把《富國策》《地理志略》《萬國通鑒》等在當時中國根本看不到的西方書籍介紹給學生,為中國學生打開了放眼世界的大門。狄考文在擔任“學校教科書委員會”和“中華教育會”主席期間,組織編譯大量西方教科書,同時還與文會館師生編輯出版了許多新式教材,“教科書”一詞即由此產生。其后還編輯了《術語辭匯》一書,收集包括算術、代數、幾何、三角、解析幾何、微積分、測量等詞條12000多條,當今數學中不少重要專業(yè)詞匯還是那時確定的。狄考文與學生鄒立文編寫的《筆算數學》一書,是中國第一部、也是當時唯一一部數學教科書,重要的是該書第一次采用了阿拉伯數字等西方現代數學符號及其算式。這本書先后翻印30多次,直到20世紀初中國官方出版第一批教科書時,《筆算數學》仍然通用。而他的夫人狄朱麗葉編寫的《圣詩譜·附樂法啟蒙》則是中國最早系統(tǒng)介紹西方樂理的教材。
學校規(guī)定學生必須使用官話,“凡論說純用官話,不得夾用文言或土話”,否則“各罰金20文”。用漢語教學,這對西方文化和學術的引進、吸收和應用起到了關鍵作用,同時,得以造就中國第一批有資格走上高等學府講堂的師資隊伍。
1881年2月14日,長老會山東差會寄信美國差會本部,正式請求將狄考文博士創(chuàng)建和培育了近20年的登州文會館更名,其英文名稱為TheCollegeofShantung。事實上,這是一份申請將文會館升格為學院的文獻。
1884年,美國北長老會差會本部授權登州文會館辦大學,其英文名稱為TengchowCollege,中文名稱為文會館。加拿大學者許美德認為:“中國最早的新教大學是美國長老會1864年創(chuàng)辦的登州文會館,緊隨其后的是美國圣公會1877年在上海設立的圣約翰學院。”文會館第三任校長、廣文大學第一任監(jiān)督柏爾根博士則在為1913年出版的《文會館志》序言中斷言:“登州文會館是中國第一所基督教大學。”
文會館遷址濰縣與廣德書院合組廣文學堂
1900年底,山東東部長老會與西部長老會在煙臺開會,決定將文會館遷至交通便利的濰縣。
稍后,美國北長老會與英國浸禮會達成了山東高等教育方面展開合作的協(xié)議,議定合辦山東基督教新教大學。
1903年底,由狄考文、韓維廉、德維思代表北美基督教長老會,仲鈞安、林惠生、武成獻代表英國基督教浸禮會組成的山東基督新教大學理事會在青州召開第一次會議,商定將文會館遷至濰縣樂道院,與青州廣德書院大學班合組山東基督教新教大學文理學院。
青州廣德書院始于1881年英國浸禮會牧師懷恩光創(chuàng)辦的培真書院。1884年,英浸禮會庫壽齡夫婦到達青州,接辦學校,增建校舍,擴大招生,增設了中學部(當時亦稱青州中學)。1886年,該校再次擴建校舍,定名為廣德書院。此后,又增設了大學班。
1904年,文會館遷至濰縣樂道院,與來自青州的廣德書院大學班合并,組建了山東基督教新教大學文理學院。為了繼承這兩所學堂的辦學宗旨、理念和特點,人們各取兩所學堂中文名首字,稱其為廣文學堂。
大學下設三個學堂十三年后遷址濟南
廣文學堂實質上是山東基督教新教大學文理學院的中文別名。根據記載,當年的文理學院分五個系:宗教教育系、中國語言文學系、自然科學系、數學科學系、哲學與歷史系。另設立了理化實驗室和天文觀測臺等。
山東基督教新教大學是英文ShantungProtestantUniversity的譯稱,其中文名稱為“合會學局”。該大學下設三個學堂(學院):濰縣文理學堂、青州神道學堂和濟南共合醫(yī)道學堂。附設一個師范學堂,培訓師資。當時,由于神道學院正在計劃中,醫(yī)學院尚未建成,文理學院是整個大學的主體,也是合會學局總部所在地。因此,人們習慣上使用廣文學堂或廣文大學稱之。
1906年,醫(yī)道學堂才具有雛形,并在濟南、沂州、青州和鄒平輪流授課。1911年4月10日,各地醫(yī)道學堂一并遷入濟南新建的大樓,更名為共合醫(yī)道學堂,這代表著醫(yī)道學堂正式成立。
神道學堂建在青州廣德書院,何時開辦時間不詳。根據《文會館志》中的“廣文學堂畢業(yè)生同學齒錄”記載:廣文學堂的畢業(yè)生,1910年有張慕德、陳延昌、魏允中、尹學聰、黃樂德、盧景藻6人,1912年有王繼澤、張思敬、韓長林3人,1912年有李四海、聶永生、徐道昌、王守愛4人,畢業(yè)后前往“青州府神道學堂肄業(yè)”,估計神道學堂開辦時間最遲應在1910年,且可能帶有研究生院性質。
師范學堂建立時間不詳。“該學堂為英國浸禮會1887年在郭羅培真書院內增設的培養(yǎng)小學師資和布道人員的學校發(fā)展而來。”
1909年,英國圣公會加入到聯合辦學行列。學校理事會議定學校名稱更名為“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下設學院為:廣文(文理)學堂、神道學堂、醫(yī)道學堂。附設一個師范館。
1913年,依據中華民國頒行的壬子癸丑學制中學堂一律改稱學校的規(guī)定,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下設的學堂一律改稱為學校,廣文學堂改稱廣文學校,神道學堂改稱神道學校。
1917年,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新校區(qū)在濟南建成,濰縣廣文學堂、青州神道學堂一同遷至濟南新校區(qū),與醫(yī)道學堂合為一處,改稱齊魯大學。同年,南京金陵大學的醫(yī)科和漢口大同醫(yī)學兩校師生也并入醫(yī)道學堂,同時興建的還有柏根樓和考文樓。
1931年,齊魯大學在南京國民政府備案,按規(guī)定不準進行宗教教育,神學院因此獨立出去。原文理學院分為文學院、理學院,醫(yī)學院保留。
1952年,齊魯大學撤銷。文學院文史專業(yè)并入山東大學、山東師范學院,理學院理化生專業(yè)并入山東師范學院,農學并入山東農業(yè)學院,醫(yī)學院并入山東醫(yī)學院,還有部分文理專業(yè)分別并入上海、南京及省內其他大專院校。
責任編輯:李倩